4月9日,在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,一只朱鹮展翅飛翔。
4月9日上午,在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,陜西今年首只人工孵化朱鹮順利破殼。
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4月9日攝)。
4月9日,在漢中市洋縣,一只野生朱鹮在安靜地孵蛋。
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化馴養籠內的朱鹮(4月9日攝)。
4月10日,在漢中市洋縣,一只朱鹮在空中飛翔。
4月10日,在漢中市洋縣文同村,一只環志為“94C”的野生朱鹮在樹上休息。保護區工作人員根據環志了解到,這只朱鹮2017年在洋縣洋州鎮云陽村出生,目前各項體征良好。
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野化馴養籠內的朱鹮在樹上棲息(4月9日攝)。 本版照片均由本報記者 王熙攝
本報記者 穆騁
翩翩兮朱鷺,來泛春塘棲綠樹。
每年3月至6月,是“東方寶石”朱鹮的繁育期。在位于秦嶺腹地的“朱鹮之鄉”漢中市洋縣,朱鹮忙著筑巢、產卵、孵化。在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以下簡稱“保護區”),工作人員持續開展人工繁育,小心翼翼地守護著新生命到來。
4月9日8時35分,保護區人工繁育中心孵化室,經過20多天的孵化、24小時的啄殼,今年保護區首只人工孵化的朱鹮順利破殼。這是今年陜西首只人工孵化的朱鹮。
“呵護朱鹮,要像呵護剛出生的孩子一樣,必須有耐心。”4月17日,55歲的人工繁育中心飼養部技術人員劉義,用滴管將精心準備的“寶寶餐”緩緩滴入幼鳥嘴里,像極了老練的“奶爸”。
出殼后的朱鹮幼鳥在育雛箱生活10天至15天后,會被轉移至保護區工作人員設計的自動調溫育雛箱里。等到室外陽光燦爛時,工作人員會帶幼鳥出去享受“日光浴”,讓幼鳥第一次與大自然親密接觸。幼鳥從出殼到飛翔,一般需要45天。野生朱鹮的孵化,由親鳥完成。
朱鹮是嚴格的“一夫一妻制”,一旦配對,便會廝守終生。人工孵化是朱鹮種群搶救性保護復壯的一種繁育方式,能有效提高人工飼養朱鹮種群繁育成功率。保護區朱鹮人工孵化工作自1992年啟動以來,已迎來400余只新生命。今年,保護區已配對28對朱鹮,預計產卵70枚左右,截至4月19日,已迎來8只人工孵化的朱鹮寶寶。
“我們有24間小的飼養籠舍,每個籠舍里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小家庭。旁邊占地8畝左右的野化馴養大網籠,用于訓練朱鹮的覓食、筑巢、繁殖能力,為野化放歸作準備,也為國內外朱鹮再引入提供優質種源。經過人工飼養和半野化訓練后,不管是野外放歸,還是在異地建立再移入種群,朱鹮的生存率都非常高,基本上第二年都能成功繁殖。”保護區管理局工程師段文斌介紹。
不僅是人工飼養的朱鹮,保護區給1987年及以后出生的朱鹮,包括野外出生的朱鹮都佩戴了環志,便于更精準地進行跟蹤監測,及時發現和救助受傷、生病、饑餓的朱鹮。它也是科學研究朱鹮婚配、統計種群數量的重要依據。
在洋縣文同村,5對朱鹮在大樹上安了家。“大人、小孩都知道朱鹮是保護動物,是我們的朋友。大家經常從樹下過,有時候就遠遠地看著,沒有人去打擾它們。前陣子,一個窩差點從樹上掉下來,有人就爬到樹上把窩扶正?!贝迕裨商m告訴記者。
多年來,陜西在朱鹮活動區持續開展環境整治、濕地恢復、封山育林,促進了秦嶺區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,使朱鹮的生存環境空前改善。在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不懈努力下,如今,“就地保護為主、易地保護為輔、野化放歸擴群、科技攻關支撐、政府社會協同、人鹮和諧共生”的朱鹮保護模式已形成。
山嶺無言,數字為證。全球朱鹮種群數量從1981年在洋縣姚家溝發現的7只,擴繁到如今的1.1萬余只,其中陜西境內朱鹮種群數量7700余只,受危等級由“極?!苯禐椤盀l危”,棲息地逐步向東亞歷史分布地恢復。陜西累計野化放歸朱鹮500余只,輸出優質朱鹮種源300余只,幫助我國其他地區以及日本、韓國建立人工種群基地20余處。朱鹮已飛出洋縣,飛越秦嶺,飛向世界。
作為我國特有的生態名片、對外交流的重要載體,朱鹮承載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,是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珍稀物種。從7只到突破萬只,朱鹮保護被譽為“世界拯救瀕危物種的成功典范”。
陜西綠色低碳發展腳步愈發穩健、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不斷提升,“鹮翔天下”的美好故事也將越來越精彩。
編輯:呼樂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