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舟平
20世紀80年代,由瓊瑤填詞、林家慶譜曲的歌曲《在水一方》,也是同名電影《在水一方》的主題曲,經一代歌后鄧麗君深情演唱后,紅透大江南北,且歷久不衰。這首歌歌詞的創作靈感來源于《詩經·蒹葭》。
《詩經》選錄了大約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500年間的詩歌305篇,相傳為孔子編訂,列儒家五經之首,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源頭。全書分風、雅、頌三部分。《蒹葭》一詩選自“秦風”。“秦風”即秦國歌謠,現存10篇,《蒹葭》是其中之一。這首穿越千年的古詩,哀而不傷,堪稱絕唱。詩中再現秦地往事、伊人舊夢:在秋水茫茫時分,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,猶如蘆花,若飄若止,若有若無,牽掛于根。全詩一唱三嘆,幽幽情思,蕩漾于文字之間,唯美動人。大學者王國維將這首詩與宋代詞人晏殊的“昨夜西風凋碧樹”相提并論,足見這首詩的文學地位之高。
關于《詩經·蒹葭》故事的發生地或者說創作原型地到底在哪兒,一直眾說紛紜,莫衷一是。但是可以肯定的是,那時在雍城,即現今的寶雞市鳳翔區城區南郊一帶,老秦人一定傳唱過這首《蒹葭》。
秦人在雍城時期從公元前677年秦德公算起,長達327年。秦國從秦穆公時全面崛起,“遂霸西戎”代表著秦國從“僻陋之國”走向“威動中原”,是秦國由弱秦而成為強秦的標志。由此,秦人在列國中聲名鵲起。這一時期是秦人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的繁盛時期。秦都雍城是秦人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,雍城時期幾乎占了秦史的一半時間,秦國的30多位君主中,就有20位在雍城執政,即使國都遷到咸陽以后,一些秦國的重要活動仍在雍城舉行,可見雍城時期是秦國歷史上極其重要的一段時期,秦早期文化中反映雍城時期的文化占整個秦文化的半壁江山,而作為文化符號之一的詩歌創作自然也不例外。雍城時期也叫雍秦時期,是秦文化脫離宗族文化,由區域文化升華為國家主流文化的重要時期。秦人在雍城,生存智慧和創造能力空前增強,在長期富國強兵的實踐中,逐步形成了鮮明的雍秦文化。
如前所述,雍城是秦國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座都城,是秦國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。秦以雍興,發祥昌盛。秦國在雍城建都之后,揭開了爭霸中原、稱雄海內的歷史畫卷。雍城城址區位于如今鳳翔主城區以南至雍水河之間,歷經秦10余位王公的不斷修建,形成了規模宏大的秦國都城,與齊之臨淄、晉之曲沃、楚之郢都共為華夏四城。
秦人遷都雍城與雍城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息息相關。雍城是一座遠近聞名、很有歷史影響的水上名都,是當時聞名天下的都邑。“沿河而建,順河而居”乃雍城特有。雍城以外圍大河做屏障,城內小河做水上通道,宮殿群和聚落群由自然河流和人工壕溝環繞貫通,并不規整的道路順河而下。城內有白起河及數條小河穿城而過,城外四周有雍水河、紙坊河、塔寺河、鳳凰泉河等4條大河環繞,可謂河網密布,水流縱橫。整個雍城地勢西北高、東南低,河谷縱深,水量充沛。尤其是城東的塔寺河和城西南的雍水河,湍急的水流將雍城環繞起來,再加上其他河流,形成了一個相對閉環狀態,成為雍城的主要城防設施。所以,雍城又叫“山水秦都”,是以河流為城的“城塹河瀕”。由于有著天然完善的河流防御體系,秦國定都雍城,早期并沒有修筑城墻,百余年后才開始修筑城墻。當時的雍城,水、陸交通都很發達,官道上車馬聲喧,河流中帆船如林。
有古文獻記載,當時秦地的氣候條件比現在要溫暖、濕潤得多。雍城周圍,尤其雍城以南,每當夏秋時節,河岸壕邊、沼澤地上,水草豐美,芳草萋萋,蘆葦輕拂,白霧茫茫,柔曼嫵媚,怎不叫人心旌搖曳。有蘆葦,便有了“蒹葭”。“蒹葭”是特定生長周期的荻與蘆。蒹,指沒長穗的荻;葭,指初生的蘆葦,“蒹葭”暗喻青春萌動的愛情。
縱觀歷史,鳳翔城南一帶,從古到今,蘆葦遍地,特別是沿雍水河的低洼地帶,蘆葦叢生,茂盛千年,綠了又黃,黃了又白,白了又綠,年年歲歲。面對如此繁盛的蘆葦,世世代代勤勞聰明的鳳翔城南的好多村莊,如西古城、六塚村的村民,至今仍保留著用葦篾編席的傳統手藝,并且聞名方圓。由此可見,雍城以南、雍水河沿岸自古蘆葦遍地,綿延繁盛至今,這也是由其獨特的地理位置、氣候條件等因素決定的。
《蒹葭》,這首驚艷千年的經典詩歌,既是秦人文化發展的呈現,更是對秦地風光的抒寫:秋天,一個清冷的早晨,河邊綠草萋萋,白霧迷離,如夢似幻,蘆葦如海如潮,河流蜿蜒曲折,船只穿行其間,蕭索而寂寥的秋景中,一位翩翩少年徘徊岸邊,滿腹惆悵;少年滿眼柔情似水,回味佳期如夢,“無處話凄涼”,無奈中,唯有苦等他的心上人再現;于是乎,河邊的愛情故事發生了,這首凄美的《蒹葭》詩,便自然而然從秦人心中、口中流淌而出。
編輯:馬玉